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学已经结束了吗?

川北稔 非虚构时间
2024-09-20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历史学已经结束了吗?这个振聋发聩的疑问出自日本历史学家川北稔所著的《英国近代史讲义》的开篇。


《英国近代史讲义》是日本历史学家川北稔撰写的英国近代史入门作。有别于以事件年表为脉络的传统写作手法,本书从民众生活的角度切入,融合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不同视角,考察了不断扩大的世界体系下英国近代都市面貌的变迁与今日全球化社会的相关性。


世界上最初的工业化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曾经辉煌的英国为什么会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一个充斥罢工和失业的国家?

撒切尔改革为“日不落帝国”带来新的“日出”了吗?

“英国衰退论”缘何而起?“发展停滞”的社会如何面对未来?


川北稔


在探索“英国为什么取得成功”的同时,本书也着重分析了“英国为什么衰退”的问题,并将其与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的“失去的二十年”相比较,指出人们心理上的“衰退感”和实质的“衰退”并非一回事,重新审视了执着于“经济增长神话”背后的心理偏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因为无论与实践需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历史实际上总面向着当代的需要和实际。

——意大利历史学家 克罗奇



历史学已经结束了吗?


《英国近代史讲义》前言

作者:[日] 川北稔,译者:何睦


不需要世界史了吗?


最近,我从教科书出版社的人那里听说,中心考试(全称为“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在日本相当于中国高考。报考不同大学不同学科时,对选考科目有不同要求。译者注,下同)中选考世界史的应试人数正在减少,已被地理超过。


在当前的中等教育体系中,世界史在初中完全不开课,而到了高中却成了必修科目。实际上,如果不让学生履修世界史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这个“避考”的问题虽然只是以一时的骚动而告终,但却在社会上形成了选世界史对报考大学不利的印象。即使没到“避考”的程度,有些人也觉得对世界史只要进行最低限度的学习就可以了,毕竟在考生中,这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之一。


在大学里专攻东洋史和西洋史的老师们看起来似乎不怎么在意这件事,但我认为事态是相当严重的。如果只是因为对考试不利而导致考生减少的话,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学习外国史的年轻人出现实质性的减少,不学习世界史长大以后也没关系的想法正在扩散的话,问题的根源就很深了。


不过,最近也听到高中教科书的市贩版很畅销的说法。我想这是因为“历女潮”( 21世纪初,日本社会出现的青年女性爱好历史的热潮,商家随即在消费领域推出了大量针对女性群体的文娱产品,助推了这一潮流的形成和扩大。)或者是面向工薪族的战国武将剧和大河剧的人气,再加上一部分电视问答节目热叠加引发的现象。


这股小“热潮”本身似乎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考虑到这本教科书是与被称为“用语集”的用于死记硬背的辅助读物一起普及的,我很难想象它能有带来历史学复兴的积极一面。倒不如说,这是一件证明日本人历史思维退化的事件。


与此相较,上世纪末为制作一个名为《学问的铁人》的特辑,有位编辑特地登门来访,一开口就对我说:“历史学什么的,是已经到头了的学科吧。”我对这件事至今仍有深刻印象。

 

遭遇危机的历史学


从那以后,历史学界的同行们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我自己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但我认为,近年来历史学“闭门不出”的倾向日趋强烈,对社会的号召力越来越弱。


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的专业学者们并没有提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问题,他们探讨的话题始终仅在学术圈内通行。特别是西洋史方面,我觉得大家都把重点放在了西方人中盛行的课题上,很少考虑自己的研究对日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


我在大阪大学的最后一年,由现在的校长鹫田清一牵头,COE(Center of Excellence,卓越研究中心)发起了一个名为“跨界(interface)人文学”的项目。我虽然只参与了一年,但当时与许多历史学相关的学者一起,决心把跨界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思考,即如何将大学的历史研究传播到社会公众中,如何将专业和业余之间衔接起来。


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听说后来的评价也很好。要想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社会必需的学问,我们就必须做到将社会的现状融入到课题本身中。因为法国流行这样的历史学,所以日本也就引进过来——如果西洋史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话,对于普通日本人来说,肯定就会变成无关紧要的话题了。


17世纪的日本远航帆船


刚才已经提到,要问历史学为什么会遭遇危机,我想很大的原因在于无法提出引发社会关注的问题。例如,就日本最近的动向而言,小泉纯一郎和竹中平藏的改革步子过大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这从历史上讲也是一个很大的动作,但我没有听说日本有哪位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言论。历史学的研究与现实的动向完全无关,便会给人一种背离现实的印象。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作为小泉改革范本的英国撒切尔改革展开之时,好坏姑且不论,英国国内毕竟是围绕经济衰退这个话题进行过一场长期而激烈的讨论。而且,历史学是这场我称之为“英国衰退论争”的主角。但是,在有关日本改革的讨论中,几乎没有人找过历史学家听取意见。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说明历史学在我国的定位与英国大相径庭。

 

1987年6月11日,在其第三任期开始之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与民众聊天。


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与英国衰退论


然而,西洋史这门学科并非以前就是这样。对日本人来说,英国是近代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模板。日本所谓“战后史学”的研究正是站在这一立场上来描述英国近世(日本史学界将日本和中国“中世”到“近代”之间的过渡时期划分为“近世”,但通常不用于“西洋史”研究。本书在英国史中引用“近世”和“近代”之分是作者的核心研究视角,可参阅第三章第一子目详解。)的。因此,英国的近世、近代史便成为了日本大多数知识分子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不过,这种“问题意识”本身持续了过长时间,这也造成了之后西洋史研究的悲剧。20世纪70年代初,我第一次前往英国展开长期研究生活。当时在日本,“战后史学”(日本二战战败以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潮流,代表了战后日本史学界的主流。)的理论正大行其道,将近代英国描绘成因信仰清教徒主义而具有独立不羁的精神、以禁欲、勤奋、理性主义为生活信条的中产阶级约曼自耕农(yeoman)所建立的冠绝世界的工业国,这为其披上了一层玫瑰色的浪漫色彩。



但实际上,我在英国当地看到的却是罢工频发、失业者成群结队的英国。伦敦街头到处是废纸,就像我小时候看到的战争刚结束时的大阪。缠着头巾的地铁乘务员和教科书上看到的白人“约曼”毫无共通之处,公交车上的乘务员也大多是黑人。引起我注意的都是这些在所谓“战后史学”的英国史里从未出现过的人群。


我在伦敦第一次见到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的所长时,他指着旁边的SOAS(东洋非洲学院),耐人寻味地介绍道:“那边的研究搞得很火,只是历史不太流行。”我想他的意思是说,对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的研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与此相较,对苦于经济不振的英国历史的研究应该就没有以前那么受欢迎了吧。


还有同年,在北部造船业重镇纽卡斯尔等电车的情景也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这么长时间都不来车啊。”我和旁边的阿姨搭话,她却突然说:


最近的英国什么都不行,都是因为日本搞的。


这完全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令我非常吃惊。后来,我把这段经历作为来自伦敦的报告发表在一本用打字机打印的研究团体刊物《英国史研究》上,关于这份刊物后文还会再提到。


via:thecircularboard.com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失业和罢工的“英国病”已经笼罩着现实的英国,很多人都感到英国不但已被德国和美国超越,甚至日本也已经赶超上来了。于是, 当日本的英国史研究者还在提出诸如“英国为什么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这样的问题、认为英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典范时,英国国内却是“衰退论”开始成为活跃的话题。


我自己也经常被英国学者说:“经济增长的模板应该是日本才对吧。”虽然日本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但日本历史学家对英国的看法并没有即刻发生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历史学家仍然没有远离英国作为经济发展的范本的印象。因此,以英国国内传播甚广的“衰退论”为前提的历史学在这里是很难被接受的。


然而,现实再次发生了转变。在日本不仅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而且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的今天,我们从英国社会经济史中,学习“英国为什么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包括“英国衰退论”及其走向相关的内容。


via:iroots.jp/research/14180/


历史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与现实完全无关的要素,例如对古埃及和印加帝国的考古发掘等。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史学是必须结合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的。从这一意义来说,最近的历史学研究给人的印象确实是过于脱离现实了。

 

直面现实的历史——本书的立场


那么,什么样的历史学才算是直面现实呢?首先是必须解决植根于普通人生活感受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姑且不论评价好坏,小泉的改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全球化这一现实。若以思考如何应对全球化问题为目标,如果不能很好地将人们具体的生活方式与世界各国间紧密关联的现象进行有机结合,对现在的人来说就不能构成有趣的历史。


此外,资源和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已经成为一体,已经无法再扩大了。这就使得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近代世界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展,是因为一种经济增长,或者说开发和进步的模式得到了实现。但这一模式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瓶颈,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via:ecotaroo.net


如果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考虑的话,归根结底,“地球是一体的”的结果就会导致资源、环境问题。我想,最根本的问题是应该搞清什么是进步,什么是经济增长。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此前许多历史学的思考也不无启发。以英国史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了一个在广义上被称为社会史的研究领域。


我很早就想过,如果把家族史、人口史及城市问题,特别是城市中的平民生活问题等这些深入社会史范畴的内容和世界体系论这样的理论结合起来,是不是可以写出一些有趣的历史呢?世界各地的平民生活是如何通过世界体系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今天的世界状况的,这是我构想的历史学的基本课题。

 

英国经济的“勃兴”与“衰退”


我刚开始研究历史的时候,社会上一直在讲“现在是工业化社会”。我也曾着力于从经济史角度思考实现工业化社会的前提条件。但是现在,比起工业化,信息和金融已成为更加重要的问题。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有人认为世界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相对于制造业,以金融和信息为首的第三产业即将成为中心产业,这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看法。


但是,我个人认为现代社会从广义上讲,实际上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的一面确实存在。虽然信息可以用来赚钱,但信息不能吃,也不能穿。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订购某件商品,但如果没有人制造这件商品,网购也就无从谈起。


via:kuralabo.com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广义的工业化时代为前提,信息问题是在工业化时代的后半段,以工业化的追加形式出现的。同理,金融问题不也是如此吗?本书以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的发展与以信息、金融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相克——为轴,对近世及近代的英国史进行概览,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也是英国经济“勃兴”与“衰退”的历史。


在21世纪的今天,单纯作为成功故事的英国工业革命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走到另一个极端,无视这个国家曾经是“世界工厂”的事实,一味宣扬“衰退论”也是毫无意义的。保持同时观察这两种现象的视角才是最重要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封面图:《彼布利亚古书堂事件记事簿》剧照

 



《英国近代史讲义》

[日] 川北稔 著,何睦 译

ISBN:9787532792504

定价:49 元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世界上最初的工业化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曾经辉煌的英国为什么会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一个充斥罢工和失业的国家?

●撒切尔改革为“日不落帝国”带来新的“日出”了吗?

●“英国衰退论”缘何而起?“发展停滞”的社会如何面对未来?

 

本书是日本历史学家川北稔撰写的英国近代史入门作。有别于以事件年表为脉络的传统写作手法,本书从民众生活的角度切入,融合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不同视角,考察了不断扩大的世界体系下英国近代都市面貌的变迁与今日全球化社会的相关性。在探索“英国为什么取得成功”的同时,也着重分析了“英国为什么衰退”的问题,并将其与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的“失去的二十年”相比较,指出人们心理上的“衰退感”和实质的“衰退”并非一回事,重新审视了执着于“经济增长神话”背后的心理偏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因为无论与实践需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历史实际上总面向着当代的需要和实际。

——意大利历史学家 克罗奇


作者简介:

川北稔,1940年生于日本大阪,历史学者。曾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产业大学文化学部客座教授、佛教大学特聘教授。现为大阪大学名誉教授。

主要著作有《工业化的历史前提——帝国与士绅》(岩波书店)、《弄潮者们的英国史——从骑士之国到绅士之国》(平凡社)、《民众的大英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岩波现代文库)、《砂糖的世界史》(岩波青少年新书)、《美国是谁的?——威尔士亲王马多克的神话》(NTT出版)等。


长按扫码进入译文旗舰店 

优惠购买👉


更多“历史学堂”系列















延伸阅读
译文纪实系列书目 | 2013-2022
大逆事件:“日本近代最大思想恐怖事件”的背后
占星术、巫术、狼人部队、吸血鬼……希特勒的花样比小说还离奇
印度次大陆:克什米尔控制线是世界上最麻烦的边境
梅森直之丨口令、演说与无政府主义——大杉荣的“口吃”问题
重建之战:美国最进步时代的暴力史
那些寂寂无名的“其他波士顿人”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废墟狗”为好友
第一时间了解新书资讯与优惠消息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非虚构时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